发布时间:2023-08-05浏览次数:751
中新网阳泉10月27日电 题:中国煤城山西阳泉:修复治理废弃矿山 抚平2万余亩大地“伤疤”
废弃露天矿山复垦复绿,修复治理昔日大地“伤疤”。近年来,中国煤城山西阳泉,扎实推进地质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让废弃矿山披上了绿色的外衣,让废弃的耕地得到了恢复和利用,抚平了2万余亩大地“伤疤”,促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江山如画生动再现。
废弃矿山变良田美景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石板坪村废弃露天矿山经过生态修复治理,如今成为“湖美、景靓、田丰”的特色景观区。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青山重披绿,土地焕新颜。中新网记者在山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阳泉市郊区荫营镇东梁庄村看到,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如今已是连片耕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东梁庄村因无序开采耐火铝矾土矿,导致山体破坏。经过不懈努力,“受伤”的大地被精心修复,曾经的废弃矿山披上了“绿衣”,耕地连片面积达到了130亩,林地56余亩,项目区总治理面积达到186.1亩。复垦后的土地可农耕、可造林。
东梁庄村新修复的130亩耕地,覆土选用土质为富硒土,十分适宜当地优势农业产品红薯、高粱、玉米等种植。2022年增加村集体年收益超25万元,村集体居民人均可年增加收入约4000元,实现了生态修复和农民增收双赢。
和东梁庄村一样,生态修复后的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石板坪村废弃露天矿山,如今矿区荒山已披上绿装,采矿废弃地变为耕地,尾矿库积水变身景观湖……通过生态修复整治,昔日的大地“伤疤”变为生态公园、良田美景、“金山银山”。
修复矿山417个绘就生态画卷
东梁庄村和石板坪村地质生态修复治理只是阳泉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的缩影。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中心主任乔利军表示,阳泉市承担着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地区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全市共计修复矿山数量417个,修复总面积20698.99亩,涉及城区、矿区、郊区、盂县、平定县,共形成23个治理项目区。
乔利军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实施后,有效地防治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了项目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同时,恢复了废弃露天矿山的土地功能,有助于经济发展。此外,生态修复工作采取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
通过对废弃露天矿山进行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恢复耕地5013.97亩,林地11674.5亩,草地2722.01亩,其他1288.55亩,使破损的山体全部恢复,使废弃露天矿山破坏的土地得以恢复,水土得以保持。
废弃露天矿山治理后恢复耕地,促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资料图)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废弃露天矿山治理后恢复的5013.97亩耕地,不仅可增加粮食产量,同时还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使得矿区及周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生态修复工程,并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矿区生态修复后的产业发展,共享生态修复收益。
据了解,阳泉市把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地质保护有效结合,将魏家峪、石卜咀、富山、前庄作为核心,把裸露的地质结构作为根本,对周边进行绿化修整,尽量保留自然生态;将种树和通路有机结合,既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又兼顾了社会效益。
阳泉市多举措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生动再现江山如画,造福人民。
2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新闻网、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山西)在临汾启动。(完)
中国最高法连续发布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以加强保护妇孺
中新网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 张素)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近日连续发布两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旨在对施暴人或者潜在施暴人形成法律震慑,并引导家长“依法带娃”。
27日,最高法以未成年人保护为专题发布2023年第二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其中明确,被抢夺、藏匿以及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子女也是家庭暴力受害人。出于健康成长考虑,未成年人可由其近亲属或者公安机关、妇女联合会等部门代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最新发布的案例还明确,离婚纠纷中,施暴方不宜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如在“刘某某与王某某离婚纠纷案”中,法院考虑到儿童存在意思摇摆、意见多次反复的情况,从最有利于其成长角度判令由母亲直接抚养。
最高法同时结合少年审判工作经验提示广大父母,要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以恰当方式引导、教育子女健康成长。据知,实践中已有法院通过责令施暴人接受矫治、对施暴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式,给父母“上课”。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最高法当日发布2023年第一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其中进一步明确“精神暴力也属于家庭暴力”。这对于各地法院后续处理精神侵害案件具有借鉴意义。
快速制止家庭暴力或者家庭暴力发生的现实危险,使受害人得到及时法律救助,是反家庭暴力工作的重中之重。最高法提醒民众,如果存在家庭暴力情况,要及时保留照片等证据,第一时间报警,相关证据将作为法院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重要依据。(完) 【编辑:于晓】